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大家好,我是Dr Huang。最近在职场动荡和育儿困惑中重读《纳瓦尔宝典》,发现它不仅是财富指南,更是一套人生系统优化方案。想和大家分享如何用杠杆思维突破瓶颈,在AI时代建立个人优势,同时找回内心的平静。这是一个技术型父亲的实践笔记。
最近感觉脑子跟跑满了进程的服务器似的,风扇狂转,效率却不咋地。刚从新西兰这波公务员大重组里缓过劲来,转头又得面对因为自己之前用力过猛“鸡娃”,导致娃儿开始进入“叛逆副本”的烦恼,车库那个等待翻新的橡木书桌放了半年了,也在时不时提醒我workshop已经好久没出活儿了。
说实话,挺挫败的。痛定思痛,意识到老话“鸡娃不如鸡自己”简直是真理中的战斗机。与其天天对着娃输出焦虑、扮演一个连自己都不信服的“假权威”,不如老老实实回炉重造,把自己这台跑了四十多年的“老旧服务器”先捯饬利索了。毕竟,想让娃儿打心底里服你、敬你,甚至把你当成未来想成为的样子,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你自己先活成那个“理想型”。
就在这个当口,万能的 YouTube 算法(也不知道是贴心还是讽刺)给我精准推送了一个几年前的老视频—— Naval Ravikant 那个信息量爆炸、长达三个半钟头的播客 - How to Get Rich (👇下面有原版博客网址),原来这玩意儿就是《纳瓦尔宝典》的“未删减母带版”啊!
第一次接触《纳瓦尔宝典》,还是 Covid 期间,囫囵吞枣地翻了翻,那时候心态不一样,读得也糙,感觉就像对一份庞大数据集跑了
describe()
和 value_counts()
,只对一些金句有点印象,但压根没往深里去琢磨。这次,带着职场动荡余波下的隐忧和育儿碰壁的反思,听了原版播客,二刷这本“浓缩版操作手册”,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不再是猎奇看个热闹,更像是拿到了一套人生反脆弱性实践指南:在不确定中构建稳健系统的开源代码,可以哟用来对着自己这台老机器,一边听着 Naval 唠叨,一边敲敲打打,寻思着怎么优化下架构,给这套跑了半辈子的“人生操作系统”打几个关键补丁。收获确实不小,赶紧趁热乎记录下来:
先简单科普下这书和这人(给没刷过的朋友)
《纳瓦尔宝典》(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简单说,就是硅谷大佬 Naval Ravikant 的一系列关于财富、幸福和人生哲学的思考精华,由他的粉丝兼朋友 Eric Jorgenson 整理汇编。Naval 这哥们本身就是个行走的“跨界模型”:印度移民出身,幼时家境贫寒,靠着聪明才智进了常春藤,主修计算机和经济专业,硅谷连续创业者,知名早期投资平台 AngelList 的联合创始人兼精神领袖,还慧眼投中了 Twitter、Uber 这种改变世界的公司。难得的是,这家伙不光会搞钱,还特别爱琢磨人生底层逻辑,活得通透,用他粉丝的话说——纳瓦尔就是“天使哲学家”(Angel Philosopher)。这书没啥废话,都是干货,而且 Jorgenson 很厚道地把电子版免费放网上了,Naval 本人也没靠这书赚钱,格局拉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懒得看的可以直接去听他的播客,更直观些。
书本一开篇就是Naval 对财富的定义,我的理解是要积累财富,就要告别“线性搬砖”,拥抱“系统杠杆”,Naval 认为:“财富不是钱,也不是地位,而是拥有那些在你睡觉时也能为你赚钱的资产。” 钱,只是转移财富和时间的工具,一种社会信用积分。
这简直就是系统思维的精髓。我们搞数据分析,建模型,终极目标之一不就是构建自动化流程,让机器 7x24 小时待命,随时可以按你的需求跑数据、做预测、发报告,把我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财富积累的底层逻辑也一样。
靠“出租时间”换钱,无论是打工领薪水,还是做咨询按小时收费,本质都是线性增长,你的时间就是那个瓶颈,无法规模化,还贼容易被各种意外打断(想想疫情,或者刚经历的全行业性的削减成本,重组和“优化”)。
真正的财富增长,来自于构建能利用杠杆、并产生复利的系统。Naval 重点提了三种杠杆:
- 劳动力杠杆: 也就是雇人替你干活。最古老,但管理难度大,Naval 觉得这是最差的一种杠杆。
- 资本杠杆: 用钱生钱。这是上个时代(工业时代)主要的财富密码。
- 代码/媒介杠杆: 这是 Naval 最推崇的,属于信息时代的红利。写代码(软件)、创作内容(文章、视频、播客等),边际复制成本几乎为零,潜力巨大,而且是“无需许可”的,理论上人人可参与。
所以,想摆脱“手停口停”的困境,就得琢磨怎么从“线性搬砖模式”切换到“系统杠杆模式”。审视一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和技能,看看哪些部分有潜力被系统化、产品化,能利用上劳动力之外,尤其是代码和媒介的杠杆。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路径。
“特定知识”:你的“跨界混搭”,可能正是 AI 干不掉的“护城河”
Naval 提出的“特定知识”(Specific Knowledge)概念,也让我这个“杂家”背景的人深以为然。他说这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传授,但可以通过学徒制或实践学习到的知识”,往往是你基于自身独特的天赋、热情和好奇心,长期深耕形成的,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
这玩意儿,听起来挺玄乎,但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就有点感觉了。从运动医学到生物力学建模,再到数据科学,横跨健康、物理、计算机多个领域。这里面,基础知识(解剖、力学公式、编程语言)谁都能学,就像调用标准库函数。但当你需要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用生物力学原理指导康复训练方案的数据化评估,或者用机器学习模型去预测不同人群的运动损伤风险时,那种基于跨学科理解和实践经验形成的独特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直觉,就有点“特定知识”的味道了。这更像是自己多年“炼丹”炼出来的“私有模型”,很难被简单复制。
在 AI 浪潮席卷一切的当下,这个概念尤其重要。那些标准化的、可流程化的技能,被 AI 替代只是时间问题。但这种融合了个人经验、深度思考、创造性联想和跨界整合能力的“特定知识”,恰恰可能是我们对抗机器智能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真正的“护城河”。
这对育儿的启发就更大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少点焦虑,别总盯着那些“标准答案”和“热门赛道”,多给孩子留点“瞎折腾”的空间,鼓励他们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哪怕那些方向在我们看来“没啥钱途”?也许,他们就在这些不被定义的探索中,慢慢积累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定知识”呢?当然,放手很难,看着娃走“弯路”,老父亲这颗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心,总是忍不住想去“优化路径”,这本身也是一场修行啊。
幸福感:系统降噪与默认状态回归
聊完搞钱,再聊聊幸福这个更终极的 KPI。Naval 对幸福的理解,不是追求肾上腺素飙升的狂喜,而是回归内心的平静(Peace),一种“不缺乏”(Lack Nothing)的状态。他认为幸福是我们的出厂设置,是默认状态,只是被后天的各种欲望、焦虑和执念这些“垃圾进程”给搞卡顿了。
欲望,就像是你自己跟自己签的一份“不幸福合同”——在得到 X 之前,我保证不开心。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地签这种合同,然后奇怪自己为啥总是不快乐。
这观点听起来有点“反人性”,甚至有点消极?但二刷之后,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种主动的“系统维护策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个“欲望引擎”+“焦虑制造机”,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设定。但在物质相对丰裕的现代社会,这套“出厂设置”显然有点 Bug,容易导致“系统过载”。
Naval 提倡的“接受现实”(Acceptance)和“管理欲望”,本质上就是一种“系统降噪”和“资源优化”。
- 识别并减少噪音: 意识到大部分让我们不爽的事情,其实根源在于我们对现实的“期望”与现实本身产生了冲突。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的问题,哪些只是自己的“执念 App”在后台疯狂报错。少刷点让你焦虑攀比的朋友圈,少看点贩卖焦虑其实是卖课的短视频,给大脑腾出点干净的“内存”。
- 回归默认状态: 通过冥想(Naval 推荐 Choiceless Awareness)、专注当下、规律运动等方式,定期给大脑做“垃圾清理”和“进程管理”,让那个更平静、更本真的“底层操作系统”有机会浮现出来。
- 谨慎选择欲望: 认识到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并不是要彻底禁欲,而是要有意识地选择那些真正重要、能带来长期价值的欲望(比如学习新知、创造价值、深度关系),而不是被消费主义和零和游戏裹挟,陷入无休止的追逐。
对我来说,每天运动半小时和15分钟冥想,就是给身体和精神系统做的最重要的“维护保养”。它强迫我从日常的琐碎和焦虑中抽离出来,专注在身体的感受上。运动后的那种清爽感和冥想后的平静感,就是一种短暂的“默认状态回归”。虽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幸福感爆棚,但至少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平均运行水平”。
长期主义复利 + 批判性审视
Naval 思想里还有个核心支柱,就是**长期主义(Long-term Game)和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无论财富积累、知识习得、技能打磨还是人际关系,真正产生巨大回报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爆发,而是日拱一卒、持续投入带来的复利效应。
这简直就是我们搞科研、做工程颠扑不破的真理。你想建一座稳固的大桥,地基得打牢;你想训练一个准确率高的模型,需要大量干净的数据和漫长的迭代;你想掌握一项复杂的技能(比如木工或者数据分析),没有捷径,只有刻意练习。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短期可能看着光鲜,长期看都是“高风险技术债”。
人际关系更是如此。选择和高诚信、有智慧、也玩长期游戏的人合作,彼此信任,互相成就,这种关系的复利价值难以估量。反之,和那些只看眼前利益、随时准备“收割”你的人搅和在一起,就是给自己的人生系统埋雷。
把这个原则用到育儿上,就回到了“鸡娃不如鸡自己”。与其把所有精力都用来给娃打各种“短期性能补丁”(报班、刷题),不如把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上——持续学习、锻炼身体、管理情绪、拓展认知边界。你自己这台“父/母操作系统”稳定、持续升级,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具有长期复利效应的投资。 你活成一道光,孩子自然会向光而行。
局限性——当硅谷成功学遇上复杂现实
当然,Naval 的思想虽好,也不能当成绝对真理来迷信。任何单一的“人生操作系统”都可能有其局限性:
- 幸存者偏差是客观存在的: 纳瓦尔的"杠杆理论"建立在2000-2020年硅谷黄金期基础上,当时的技术红利和资本泡沫创造了独特机遇他能成功,时代、环境、运气缺一不可。我们普通人照搬他的路径,未必能复制结果。关键是吸收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刻舟求剑。
- 起点和资源不同: "特定知识"的获取需要教育基础、试错资本和时间特权,这些在现实中往往分布不均,尤其在阶层相对固化的社会中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硅谷那样的环境和资源,去撬动巨大的杠杆。“特定知识”变现也需要机遇。
- “接受”与“行动”的平衡: 过度强调“接受”,可能会让人失去改变不公、追求理想的动力。找到那个既能保持内心平静,又能积极行动的平衡点,是每个人的功课。
- 人生并非纯粹理性系统: 生活中充满了非理性、情感和偶然性,不能完全用系统优化的逻辑来涵盖。有时,一些“不理性”的选择,可能才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温度。
结语:终极 DIY 项目,迭代不止,享受过程
总而言之,这次二刷《纳瓦尔宝典》,更像是一次结合自身经历的深度“代码走查”和“架构反思”。Naval 提供的不是万能药方,而是一套极具启发性的思维框架和工具箱,提醒我们关注财富的系统本质、特定知识的价值、幸福的内在根源、以及长期主义和复利的威力。
对我这个在职场动荡阴影下反思职业路径、在育儿困境中寻求自我成长的中年老父亲来说,这次重读来得正是时候。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与其焦虑地“鸡娃”,不如踏实地“鸡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持续学习、内心平静、身体力行、拥有独特价值的人,这可能才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给自己、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人生这场终极 DIY 项目,注定充满 Bug,需要不断调试、迭代、打补丁。但正如 Naval 所说,也许真正的幸福,就蕴藏在这个过程中。
好了,下次再聊!Bye!
- Author:Dr Huang
- URL:http://drhuang.top/article/naval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